近期鎳價持續攀升引發市場廣泛關注,推動這種稀有金屬價格上漲的原因錯綜復雜。全球電動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是核心驅動力,特別是三元鋰電池(NCM/NCA)正極材料中鎳含量占比高達60%,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20%臨界點,動力電池領域對鎳的需求呈現幾何級增長。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電池用鎳量已突破40萬噸,較五年前增長近300%。
供給端收緊同樣加劇了價格波動,印尼作為全球最大鎳生產國(占全球供應量35%),自2020年起實施原礦出口禁令,雖然本土加工產能持續擴張,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實際產量增幅受限。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Norilsk Nickel(占全球精煉鎳供應15%)因地緣政治因素面臨物流瓶頸,歐洲LME倉庫鎳庫存已降至2007年以來最低水平(不足5萬噸)。
金融市場的杠桿效應進一步放大了價格波動幅度,由于鎳期貨合約具有高波動特性(LME鎳價單日最大波幅達250%),對沖基金和投機資本持續涌入這個年交易量超萬億的市場。特別是當現貨升水結構(contango)出現時,實體企業為鎖定成本進行的套保交易往往形成價格正反饋循環。國際鎳研究小組(INSG)預計2024年全球鎳缺口將擴大至15萬噸,這種供需失衡狀態可能延續至2025年。
從技術層面看,新能源產業鏈對高純度鎳(純度≥99.8%)的特殊要求抬升了冶煉成本,傳統紅土鎳礦生產電解鎳需要經過長達72小時的高壓酸浸(HPAL)工藝,每噸加工能耗相當于20桶原油。而更嚴峻的是環保政策趨嚴導致新項目審批周期延長,比如菲律賓Tawi-Tawi礦區因生態評估已暫停開采許可更新,這些結構性因素都在持續重塑全球鎳供應鏈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