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國內不銹鋼坯料的實際儲量數據屬于動態變化的行業機密,中國特鋼企業協會和鋼鐵工業協會通常按季度發布行業統計報告,但具體數字需要結合原材料采購周期(如鎳、鉻等合金元素進口量)和下游加工需求綜合判斷。根據2023年第三季度行業白皮書顯示,主流鋼廠坯料庫存普遍維持在15-20天生產用量(約120-150萬噸),民營加工企業則普遍采用即用即購模式。
從區域分布來看,華南和華東地區作為不銹鋼產業集聚區,佛山、無錫等交易集散地的坯料周轉量占全國60%以上。需要特別關注的是,近年來印尼鎳鐵項目投產導致國內部分企業調整了坯料儲備策略,青山、德龍等龍頭企業的海外基地直接供應熱軋卷,這對傳統坯料庫存統計口徑產生了結構性影響。
若從產能角度推算,我國不銹鋼粗鋼年產能約3800萬噸(CRU國際金屬數據),按正常15%的產能冗余計算,流通領域的坯料常備量應在400-500萬噸區間。不過實際可交易坯料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宗商品交割倉庫,例如上海保稅區2023年10月披露的304不銹鋼坯注冊倉單僅為8.7萬噸,這反映出大部分坯料都以在途或協議鎖定狀態存在。
監測坯料儲量更需要關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不銹鋼期貨庫存周報(代碼SS),該數據包含品牌交割品的廠庫和社會庫存。截至2023年12月,上期所指定交割庫的顯性庫存為12.3萬噸,結合未注冊的廠庫預留坯料,實際可調用資源可能在30-40萬噸水平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些數據不包含直接用于軋制薄板的連鑄坯,其儲量通常按鋼廠內部生產計劃動態調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