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二碲化鉬價格的持續走低引發市場廣泛關注,這主要源于供需關系的結構性調整。從供給端來看,國內主要生產企業如金鉬股份等持續擴大產能(2023年Q2產量同比增加18%),同時智利、秘魯等南美產區出口量激增,導致全球市場出現明顯的供給過剩現象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光伏級二碲化鉬(純度99.99%)的新工藝突破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,使得廠家在保持利潤的同時具備了降價空間。
在需求側則顯現出雙引擎同時熄火的態勢。傳統鋼鐵行業受房地產低迷影響,鉬鐵合金需求萎縮明顯,而新興的半導體應用尚未形成規模效應。據行業調研數據顯示,光伏薄膜電池廠商已開始使用碲化鎘替代方案(成本降低30%),這直接削弱了對二碲化鉬的采購需求。需要警惕的是,美歐對中國高端材料的進口限制進一步壓縮了出口市場,導致國內庫存持續攀升至歷史高位。
金融市場的傳導效應也不容忽視。隨著美聯儲持續加息,大宗商品普遍面臨價值重估,投機性資金正加速撤離鉬產品期貨市場。LME鉬期貨合約持倉量已連續五周下降,累計減少42%,這種流動性收縮進一步放大了價格下跌幅度。特別是在3個月遠期合約上,貼水幅度擴大至8美元/磅,反映出市場對未來走勢的悲觀預期。
產業鏈庫存策略的轉變同樣加劇了跌勢。下游用戶普遍采取"隨用隨采"模式,中間貿易商被迫降價去庫存。某大型貿易商透露,目前港口現貨成交價已跌破280元/公斤心理關口,較年初下跌23%,但成交量仍未出現明顯回升。這種負反饋循環使得價格支撐位不斷下移,短期內仍看不到止跌跡象。
從長期來看,二碲化鉬價格可能進入新的平衡區間。隨著江西、河南等地新建項目陸續投產,行業洗牌將加速進行。部分分析機構預測,只有當價格回落至250元/公斤附近時,高成本產能才會開始出清,屆時市場或將迎來真正的轉折點。在此期間,采購方更應關注原材料品質穩定性,特別是要核實硒含量(標準應小于50ppm)等關鍵指標,避免因追求低價而影響最終產品質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