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鉬酸銨作為鉬化工產業鏈中的關鍵中間體,其礦場分布與全球鉬礦資源儲量高度關聯。目前中國三大核心產區集中在陜西金堆城(探明儲量98萬噸)、河南欒川(世界級鉬礦帶保有儲量206萬噸)以及吉林大黑山(伴生礦平均品位0.12%),這三個區域貢獻了全球約40%的鉬精礦原料。值得注意的是,智利Chuquicamata銅鉬伴生礦(含鉬量0.03-0.05%)和美國Climax礦(歷史產量占全美60%)同樣通過濕法冶金工藝生產仲鉬酸銨前驅體。
從開采條件來看,國內礦場普遍采用露天開采(剝采比<5:1)配合浮選工藝(回收率85-92%),而美洲礦區更傾向銅鉬混合浮選(鉬精選次數達12次)。需要特別關注的是,俄羅斯Sorskoye礦區(鉬儲量7.8萬噸)近年來通過生物浸出技術將低品位礦(<0.06%)的利用率提升了17個百分點。這些主力礦場通過焙燒-氨浸工藝(轉化率>98%)持續為下游提供四鉬酸銨原料,其中金堆城單條生產線日處理量可達2000噸原礦。
新興開發區域如秘魯Quellaveco銅鉬礦(預計年產鉬金屬2.6萬噸)和蒙古Oyu Tolgoi(鉬品位0.016-0.025%)正在改變傳統供應格局。尤其是采用高壓氧浸技術(溫度200-230℃)處理復雜礦的哈薩克斯坦Kounrad礦區,其仲鉬酸銨副產品純度已突破99.95%。這些礦場的工藝路線選擇直接影響最終產品質量,例如使用多膛爐焙燒(溫度550-650℃)的產物比回轉窯工藝硫殘留量低30-50pp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