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選礦廠的種類主要取決于處理的礦石類型和技術工藝。目前主流的選礦廠可分為黑色金屬選礦、有色金屬選礦、非金屬選礦三大類,細分領域超過20種具體形態。比如處理鐵礦石的磁選廠、提取銅礦的浮選廠、加工磷礦的重選廠都屬于常見類型,不同選礦廠根據礦石特性定制破碎、篩分、分離流程。
為什么選礦廠類型這么多?關鍵原因在于礦石成分差異大。北方鐵礦多采用磁選工藝,南方稀土礦依賴化學浸出技術,西北鹽湖提鋰則需要蒸發結晶設備。即便是同種金屬,品位高低也會影響設備配置——高品位金礦可能直接氰化處理,低品位金礦則需增加預處理工序。
環保要求催生了新型選礦模式。近年來濕式選礦廠逐漸替代傳統干法作業,有效控制粉塵污染。云南某錫礦企業引入光電分選技術,能耗降低40%的同時將金屬回收率提升15個百分點。這類技術革新讓選礦廠類型持續演變,智能傳感器和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普及正在重塑行業格局。
地域分布直接影響選礦廠類型選擇。長江流域多見銅鉛鋅多金屬選礦聯合體,內蒙古草原區以稀土分離廠為主力,膠東半島則密集分布黃金氰化廠。資源稟賦差異導致同類型選礦廠在設備選型、尾礦處理等方面存在顯著地域特征,比如南方多雨地區必須強化尾礦庫防滲設計。
選礦廠類型正朝專業化方向發展。十年前常見的綜合型選礦廠逐步被專業處理廠替代,這種轉變提升了資源利用率。某鉬礦企業將原綜合生產線拆分為粗選、精選、尾礦回收三條獨立產線后,鉬精礦品位從45%躍升至52%。這種精細化運營模式正在成為行業新趨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