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回收率到底怎么計算?簡單來說就是精礦中有用成分重量與原礦中該成分重量的百分比。這個指標直接反映資源利用效率,選礦廠老板和技術員都得盯著這個數。比如處理100噸含銅1%的原礦,最終獲得20噸含銅4%的精礦,回收率就是(20×4%)÷(100×1%)×100%=80%。
實際操作中要搞準三個關鍵數據:原礦處理量、精礦產量以及兩者的品位檢測值。化驗室數據必須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,采樣誤差超標的案例可不少見。需要重點關注精礦計量環(huán)節(jié),特別是皮帶秤校準和水分扣除這些容易踩坑的細節(jié)。礦漿濃度波動大的時候,記得每小時取混合樣才夠準。
計算公式看著簡單,但現(xiàn)場應用會遇到什么麻煩?水分測定不準會導致干礦量算錯,這時候回收率就像坐過山車。某鉛鋅礦就吃過虧——烘干溫度過高把結晶水都蒸發(fā)了,結果回收率虛高5個百分點。實驗室和現(xiàn)場得用同一套檢測標準,數據才能對上號。
現(xiàn)代選廠都裝在線分析儀了,這種實時監(jiān)測設備靠譜嗎?確實能解決人工采樣滯后的問題,但探頭維護不到位反而會誤導生產。去年山西有個鐵礦就因X熒光儀被礦漿糊住,連續(xù)三天報假數據。關鍵還得靠人工抽查和機器檢測雙保險,就像給回收率上了雙重鎖。
算出來的回收率忽高忽低怎么辦?先別急著調工藝,把三天數據拉出來對比看看。可能是原礦性質變化,也可能是設備出了幺蛾子。云南有個銅礦曾經把球磨機襯板磨損當成回收率下降的主因,換了襯板才發(fā)現(xiàn)是藥劑制度問題。多維度分析才能揪出真兇,光看一個指標容易走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