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號鋅的開采過程需要根據礦床類型和地質條件制定針對性方案,特別是硫化鋅礦與氧化鋅礦的處理方式存在顯著差異。硫化鋅礦(ZnS)通常采用地下開采或露天開采結合浮選工藝,通過破碎、磨礦后利用黃藥類捕收劑進行優先浮選,而氧化鋅礦(如菱鋅礦ZnCO?)則更多應用重選-浸出聯合工藝,使用硫酸進行堆浸(pH值控制在1.5-2.5)。
在井下作業環節,需要重點關注礦體傾角與圍巖穩定性,當礦層厚度超過5米時會采用分段崩落法,而薄礦脈則適用留礦法。采礦設備選擇上,電動鏟運機(LHD)的斗容需匹配巷道尺寸,常用3-6立方米規格,同時配套使用錨桿支護系統(抗拉強度≥150kN)確保作業安全。通風系統必須滿足0.3m/s的最低風速要求,這對預防硫化氫積聚尤為關鍵。
選礦階段的核心在于鋅品位的提升,原礦經過粗選、掃選和精選后,精礦品位通常能達到50-60%,其中鐵含量需控制在6%以下才能符合冶煉要求。對于含鎘較高的礦石(>0.3%),可能需要增加活化劑如硫酸銅(CuSO?·5H?O)來改善分選效果。近年來,生物浸出技術也開始應用于難選鋅礦處理,通過氧化亞鐵硫桿菌在最適溫度30-35℃下的代謝作用提高回收率。
環境保護措施貫穿整個開采流程,特別是酸性礦山廢水(AMD)的處理需要建立中和沉淀系統,采用石灰乳(Ca(OH)?)調節pH至8-9,使重金屬形成氫氧化物沉淀。尾礦庫必須配備HDPE防滲膜(厚度≥1.5mm)和監測井網絡,確保鋅離子濃度不超過2mg/L的排放標準。數字化礦山技術的應用正在改變傳統作業模式,通過三維地質建模和實時傳感器網絡,能夠將礦石貧化率降低至8%以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