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二鉬酸銨價格持續走低的現象主要受到多重因素疊加影響,其中原材料成本波動尤為關鍵。作為制備鉬金屬的重要中間體,其價格與鉬精礦(Mo≥45%)市場高度聯動,而國際鉬礦巨頭智利、秘魯等國的增產導致鉬精礦報價從年初的4200元/噸度降至目前3800元/噸度左右,直接壓縮了二鉬酸銨的生產成本空間。
市場需求疲軟是另一大推手,特別是在鋼鐵行業需求占比超過75%的背景下。國內鋼廠持續壓低采購價,加之不銹鋼、合金鋼等下游領域庫存處于高位,使得貿易商不得不降價拋貨。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領域雖存在潛在增長點,但當前鉬酸鋰等新型應用尚未形成規模化替代,難以抵消傳統領域的需求萎縮。
進出口政策變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。2023年起我國取消鉬制品13%的出口退稅后,海外買家轉而采購更廉價的伊朗鉬產品(報價較國內低8-12%),導致國內廠商庫存積壓嚴重。海關數據顯示前五個月二鉬酸銨出口量同比驟降34%,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市場供需失衡。
期貨市場的杠桿效應同樣不容忽視。上海期貨交易所鉬期貨主力合約MO2403在過去三個月的跌幅達18%,這種金融屬性使得現貨價格波動被放大。特別是當機構投資者大量平倉時,容易引發產業鏈各環節的連鎖降價反應,最終反映在二鉬酸銨的成交價持續探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