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低鈦渣資源儲備呈現區域性集中分布特征,目前探明儲量約3800萬噸(以TiO?含量35%-45%計),主要富集在四川攀西、河北承德以及云南武定三大礦區。其中攀枝花-西昌地區作為釩鈦磁鐵礦伴生礦的主產區,其低鈦渣儲量占全國總量的62%以上,礦物組成以鈦輝石和鈦鐵礦為主。
從地質成因來看,這些低鈦渣資源多與基性-超基性巖體密切相關,特別是峨眉山大火成巖省周邊的礦脈帶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實際可利用儲量受選礦技術限制較大,當前工業級低鈦渣(TiO?≥42%)可經濟開采量約為探明儲量的40%。近年來隨著高壓輥磨-強磁選聯合工藝的應用,云南地區新發現的中低品位礦床(TiO?32%-38%)回收率已提升至78%。
在資源利用方面,國內低鈦渣主要流向鈦白粉生產(占55%)和焊條輔料市場。隨著航空航天領域對TC4鈦合金需求增長,高品質低鈦渣的供需缺口正在擴大,2023年進口依存度已達28%。地質勘探數據顯示,在現有開采技術條件下,我國低鈦渣靜態可采年限約為15年,這促使企業加快對紅格礦田深部礦體的勘探開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