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濃細度直接影響浮選效率和精礦品質。礦漿濃度通常控制在25%-35%之間,粒度過粗會降低藥劑吸附效率,過細則增加礦泥干擾。浮選機操作時,礦漿濃度低于20%容易導致氣泡兼并,而超過40%則會出現礦漿黏度過高阻礙礦物分離的現象。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礦石性質動態調整,硫化礦常采用較細磨礦,氧化礦則適當放寬粒度要求。
礦石粒度的黃金區間在0.01-0.1毫米范圍波動。為什么說濃細度的平衡點這么難找?因為粗顆粒礦物解離度不足會降低回收率,微細粒級礦物又容易形成機械夾帶。某銅礦選廠曾通過將磨礦細度從-200目65%提升至75%,使銅回收率提高8.2個百分點。但過高的細度導致藥劑消耗增加15%,這說明需要重點關注經濟性與技術指標的平衡。
濃密機溢流濃度檢測成為關鍵控制節點。在線粒度分析儀的應用讓調節更精準,某鐵礦通過安裝PSD3000粒度監測系統,使濃細度合格率從68%提升至92%。操作工需要掌握"看礦判濃"的訣竅,比如觀察礦漿流動性,當耙架電流升高0.5A時通常意味著濃度已超過臨界值。
不同浮選階段對濃細度有差異要求。粗選作業宜采用較高濃度加快分選速度,精選段則需要稀釋礦漿提升分選精度。某金礦實踐表明,將掃選濃度從28%調至32%后,尾礦品位降低0.15g/t。特別要注意礦石嵌布特性,細粒嵌布型礦石必須保證足夠的解離度,而粗粒集合體則要防止過粉碎。
濃細度調控需要與藥劑制度協同優化。某鉛鋅礦案例顯示,當磨礦細度提升2%時,將捕收劑用量降低10%仍能維持相同回收率。這種參數聯動效應說明不能孤立看待某個工藝參數,必須建立多變量控制模型才能實現最佳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