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酸鈉在選礦中的用量直接影響礦物分離效果,具體用量需根據礦石類型、礦物組成及工藝條件動態調整。多數情況下每噸原礦添加0.5-3公斤可有效調節礦漿PH值,但螢石礦等特殊礦種可能需提升至5公斤。現場操作時要避免過量添加導致泡沫過載,這會破壞浮選過程的穩定性。
需要重點關注礦石中堿性物質的含量,特別是當處理含鈣鎂碳酸鹽的礦石時,過量碳酸鈉會與金屬離子生成沉淀物。某銅礦選廠曾因未檢測原礦PH值,直接添加2公斤/噸碳酸鈉導致精礦品位下降12%。如何精準控制投加量?建議先進行實驗室小型試驗,通過電位滴定確定礦物表面電位的轉折點。
碳酸鈉用量是否越多越好?實際案例顯示某鉛鋅礦將用量從1.8公斤增至3公斤后,鋅回收率反而降低4.7%。這源于過高的PH值使部分有用礦物被抑制。操作工應每2小時檢測礦漿PH值,維持9.5-11.5的黃金區間。動態調整時要注意給礦粒度變化,細粒級礦石往往需要更高藥劑濃度。
現場經驗表明雨季來臨時,礦石含水量增加會導致碳酸鈉實際作用濃度波動。某鐵礦在雨季采用分段添加法,先加基準量的70%再根據泡沫狀態補加,成功將藥劑單耗降低18%。這種靈活調控方式尤其適用于礦石性質不穩定的礦區,能有效平衡分離效果與經濟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