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礦濃細度表制作的核心在于精準測量與科學記錄。確定礦石樣本的濃度和粒度分布需要經過篩分、稱重、數據計算三大步驟。準備標準篩網組、電子天平、計時器是關鍵工具,操作前必須校準設備確保誤差控制在0.5%以內。礦石樣本需破碎至統一初始狀態,通過不同目數篩網逐層篩分,每個層級停留時間嚴格按行業規范執行。
如何確保數據準確無誤呢?篩分后需立即稱量各層篩網殘留物質量,同步記錄篩下水中的固體含量。濃度檢測通常采用密度瓶法或在線濃度計,重點關注固液混合物的密度變化。數據匯總時需計算累計產率與瞬時濃度值,特別注意-200目細顆粒占比對浮選效率的影響。
現場操作常遇到篩網堵塞問題,建議采用超聲波清洗裝置維護篩孔通過率。數據記錄表應包含篩孔尺寸、停留時間、干濕重差值等12項基礎參數,有條件的企業可接入DCS系統實現自動采集。最終表格需呈現粒度分布曲線與濃度變化趨勢線,這兩條曲線的交叉點往往揭示最佳分選參數。
實踐表明定期用標準樣品驗證測量系統至關重要。某銅礦案例顯示,當濃細度表誤差超過3%時浮選回收率下降11%。制作完成后應進行三次平行試驗,數據波動范圍控制在±1.5%內方為有效。記住表格不僅是數據羅列,更要體現礦漿流變特性與選別指標的關聯性。
現代選廠開始嘗試機器視覺技術替代傳統篩分法。這種新型圖像分析法能實時捕捉顆粒形貌特征,但傳統濃細度表仍是工藝調試的基礎工具。維護人員每月需檢查篩網磨損情況,發現目數偏差超過5%應立即更換。掌握這些要點,制作專業級濃細度表就不再是難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