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二氧化錳價格持續走低的主要成因需要從供需兩端綜合分析。在供應層面,國內主要生產企業如湘潭電化、紅星發展等均保持高負荷生產,加之去年新建產能陸續釋放(年產能增加約15萬噸),導致市場庫存量顯著攀升。特別是廣西、湖南等主產區生產企業為消化庫存,不得不采取降價促銷策略。
需求端疲軟同樣是重要推手,全球鋰電池行業增速放緩對電解二氧化錳需求形成直接壓制??紤]到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及消費電子市場飽和,動力型MnO2(純度≥91%)訂單量同比下滑近20%。而傳統領域如鋼鐵脫硫、水處理等工業需求同樣受經濟大環境制約,采購商普遍采取按需采購模式,進一步加劇了市場觀望情緒。
原材料成本下降也為價格調整提供了空間。錳礦(Mn≥30%)進口均價從年初的6.8美元/噸度降至目前的5.2美元/噸度,硫酸等輔料價格同步走低,使得二氧化錳生產成本降低約1200元/噸。部分中小企業為維持現金流,主動將這部分成本紅利讓渡給下游客戶,引發市場連鎖反應。
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市場傳導效應,全球最大二氧化錳生產商Tosoh集團在第三季度下調出口報價5%-8%,直接沖擊我國出口市場。海關數據顯示1-8月電解二氧化錳(HS編碼28201000)出口量同比減少13.6%,迫使國內廠商轉向內銷競爭,價格戰愈演愈烈。
中長期來看,這種價格下行趨勢可能持續到明年一季度。隨著冬季環保限產政策實施,部分中小企業可能選擇減產保價,但需求端難見明顯回暖信號。建議采購方重點關注云南、貴州等地新建項目的投產進度,這些區域的產能釋放可能成為影響后期價格走勢的關鍵變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