鉛酸蓄電池是一種利用鉛及其氧化物作為電極材料,硫酸溶液作為電解液的電化學儲能裝置。這種傳統電池技術自1859年由法國物理學家普蘭特發明以來,因其可靠性高、成本低廉等特點,在汽車啟動、應急電源等領域占據重要位置。其工作原理基于鉛(Pb)與二氧化鉛(PbO?)在硫酸(H?SO?)電解液中的可逆化學反應,放電時正負極活性物質分別轉化為硫酸鉛(PbSO?),充電時則發生逆向反應。
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電池內部結構,典型鉛酸蓄電池由正極板群、負極板群、隔板、電解液和外殼組成。正極活性物質為二氧化鉛(密度4.2g/cm3),負極采用海綿狀鉛(密度11.3g/cm3),隔板通常選用微孔橡膠或玻璃纖維材質,電解液比重在充滿電時約為1.28g/cm3(25℃)。電池單體標稱電壓2V,實際工作電壓范圍在1.8-2.4V之間波動,具體取決于充放電狀態。
這類電池根據使用場景可分為啟動型、動力型和固定型三大類。啟動型蓄電池(如汽車用6-QW-60)注重瞬時大電流放電能力(CCA值500A以上),而動力型電池(如牽引用D-385)更看重深度循環性能(循環次數可達1200次@50%DOD)。固定型蓄電池則主要應用于通信基站等長期浮充場合,設計壽命可達15年。
在使用維護方面有幾個關鍵注意事項,特別是電解液液位應保持高于極板10-15mm,充電電壓需嚴格控制在2.4V/單體以下。過充電會導致電解液劇烈分解產生氫氧混合氣體,存在爆炸風險,因此充電環境必須保證良好通風。現代密封式鉛酸蓄電池(VRLA)通過氣體復合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,使電池可以免維護運行。
雖然新型鋰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(Wh/kg)方面具有明顯優勢,但鉛酸蓄電池憑借其每瓦時成本低于0.5元的經濟性,以及在-40℃至60℃寬溫域的工作能力,至今仍在眾多領域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。近年來通過技術改良,采用碳負極的先進鉛碳電池已將循環壽命提升至3000次以上,這為傳統技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