鎳礦選礦的核心在于根據礦石類型選擇合適的分選方法。硫化鎳礦通常采用浮選法提取鎳精礦,紅土鎳礦則依賴濕法冶金工藝回收金屬。礦石破碎至合適粒度后,通過磁選、重選等物理手段實現初步富集,這在處理含鎳量低于1%的低品位礦時尤為關鍵。為什么有些礦山會采用組合選礦工藝?因為共生礦物特性差異直接影響分選效率。
硫化鎳礦選礦重點在于解離有用礦物與脈石。球磨機將礦石研磨至0.074mm以下顆粒占比60%-70%時,黃鐵礦、鎳黃鐵礦等有用礦物充分解離。浮選槽內加入丁基黃藥作為捕收劑,通過氣泡吸附實現礦物分離。需要特別關注礦漿pH值調控,特別是當礦石中含鎂礦物超過15%時,過量石灰添加可能抑制目標礦物上浮。
紅土鎳礦處理更側重化學分解過程。高壓酸浸技術能有效溶解鎳鈷金屬,但褐鐵礦型礦石需控制反應溫度在250℃左右。堆浸法雖成本較低,處理周期卻長達6-8個月。近年發展的回轉窯干燥-電爐熔煉工藝,可將鎳回收率提升至90%以上,這對處理高鎂低鎳的殘積層礦石具有明顯優勢。
選礦設備配置直接影響運營成本。半自磨機相比傳統破碎流程節能30%,但對礦石硬度適應性較差。浮選機葉輪轉速需根據礦物粒度動態調整,過快會導致氣泡兼并影響分選效果。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礦漿濃度,能自動調節藥劑添加量,這種自動化控制使選礦廠能耗降低約18%。
環境保護要求推動選礦技術創新。廢水循環系統現已覆蓋85%以上鎳選廠,尾礦干排技術減少庫區用地40%。生物浸出法在實驗階段取得突破,利用嗜酸菌分解鎳礦可使能耗降低50%。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爆發式增長,高效清潔的鎳提取技術將成為行業競爭焦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