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選前的定位選礦直接決定后續工藝成敗,關鍵在于精準判斷礦石性質與目標礦物分布。操作人員需通過巖礦鑒定、化學分析及可選性試驗摸清礦石中目標成分的含量、嵌布特征與解離度,結合現場勘探數據建立三維礦體模型,利用XRF、XRD等快速檢測技術實時修正采樣偏差。需要重點關注礦漿濃度與PH值的適配性,特別是當礦石含泥量高或伴生礦物復雜時,必須提前調整藥劑制度與磨礦細度。
礦石性質都搞不清楚,怎么選礦?這時候要采用重液分離、磁選預拋尾等物理手段快速鎖定目標礦物富集區。某銅礦曾因未檢測氧化帶邊界導致浮選回收率驟降14%,后來通過加密鉆孔取樣與礦物解離度分析重新劃定了選礦邊界。便攜式LIBS光譜儀現在能實現礦車卸料口的在線檢測,五分鐘內就能獲取礦石品位熱力圖。
工藝流程優化要兼顧經濟性與可操作性。當處理低品位復雜礦時,兩段磨礦配合粗選拋尾比單一流程更節省藥劑消耗。云南某鉛鋅礦通過對比試驗發現將原礦預先篩除-3mm細粒級后,浮選機處理量提升23%。設備選型同樣影響定位精度,比如立式攪拌磨比球磨機更能保持礦物表面活性,這對后續浮選藥劑吸附至關重要。
現場調試階段建議設置對照試驗區。通過改變磨礦時間、調整起泡劑用量等變量進行平行試驗,用顯微鏡觀察精礦中連生體含量。河北某金礦通過這種方法發現將二段分級溢流濃度控制在28%時,載金礦物解離度達到最佳狀態。數據采集系統要同步記錄電流、轉速等設備參數,這些動態信息能為工藝定位提供關鍵支撐。
實驗室擴大試驗不可或缺但常被忽視。搭建模擬產線進行連續性試驗,能暴露批次試驗發現不了的礦物過磨或藥劑殘留問題。江西某鎢礦中試時發現礦漿含鈣離子超標導致抑制劑失效,及時改用組合抑制劑方案避免了工業化生產事故。這種前期驗證成本往往能節省后期數倍整改費用,是精準定位選礦的經濟防線。